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提升健康保险服务保障水平。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逐渐老化,养老问题愈发成为社会的焦点。特别是面对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从2016年第一批试点开展以来,经过8年的探索与实践,长护险目前发展如何?还面临怎样的困境?近日,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
政策推动提质扩面
山东是我国老龄人口总量最大且老龄化进程较快的省份。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山东省常住人口1.01亿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391万人,占比23.62%。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也日益增加。
“对许多家庭而言,失能老年人的护理不仅是巨大的经济压力,也带来了沉重的事务性负担和心理压力。尤其是面对‘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情况,如何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适当的照护,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人寿寿险山东省分公司副总经理张美表示,这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难题。
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带病生存时间8年多。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到2050年达到5800万左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改善对孤寡、残障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服务,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是为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或资金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表示,长期护理保险作为长期护理风险的主要应对策略,可以对长期护理服务产生的护理费用支出提供经济保障,有助于缓解失能、失智风险带来的经济压力。
《2023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49个试点城市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人数共18330.87万人,享受待遇人数134.29万人。2023年,基金收入243.63亿元,基金支出118.56亿元。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8080家,护理服务人员30.28万人。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撰文表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8年来,试点城市制度框架建设和政策体系搭建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重度失能老人护理需求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同时培育了医疗与养老机构结合新动能,带动社会资本加快投入医养照护产业,扩展了就业渠道。
此外,朱铭来认为,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全国各试点地区在护理服务标准、搭建多方参与和高效优质运行机制等管理运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试点城市凝聚了丰富的制度试点经验,逐步形成了试点城市自身的特色,如“南通模式”“青岛模式”“成都模式”等。这些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当地迅速发展,与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相融合,部分城市的长期护理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经济新增长点。
政企合作保障民生
在长护险探索中,山东省无疑是全国的先行者和典型代表。近年来,山东省作为国家长护险重点联系省份压茬推进试点扩面工作,截至目前覆盖了超5173万人,并建立实施了异地居住失能人员的长护险待遇支付机制,走在了全国前列。
相关数据显示,山东长护险平均报销比例达到80%左右,累计有40万人享受到长护险待遇,基金支出109亿元,在确保失能人员“接受到服务、住得起机构”同时,也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经济压力和事务性负担。
以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为例,长护险承办服务机构中国人寿临沂分公司配合当地医保部门推进居民长护险试点工作,探索出“沭心长护”品牌工程。在这一过程中,临沭县政府成立了包括医保局、民政局、财政局等多部门联合的领导小组,以确保长护险政策的顺利实施。长护险的评估与执行过程,采用“两审两评三公示”程序,通过严格的评估体系,确保只有真正需要护理的失能老人才能享受到长护险的保障。
为解决护理服务过程中的监管难题,中国人寿临沂分公司依托智能监管平台开展数字化监管,通过手机客户端上传护理服务过程、清单及评价记录,有效提高了护理服务的透明度,保证了长护险的服务质量。
“这个是对老百姓好的政策!”家住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的王济英老人向记者讲述着她家的故事。王济英的丈夫王济生于2016年10月患脑出血住院治疗。出院后的王济生言语不清、一侧肢体偏瘫、小便失禁等生活无法自理,要长期卧床休养,更需要专业的医疗照护。
就在王济英犯愁的时候,长护险承办服务机构中国人寿临沂分公司组织专家上门对王济生的病情进行了评估。经评估,王济生属于重度失能,符合享受长护险待遇的条件。居民长护险定点服务医护机构曹庄镇卫生院根据王济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详细的上门服务计划,指派医护团队每周定期上门服务。医护团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每周向王济生的家人进行照护指导,包括指导家属更换卧位、翻身等基本护理操作。
在王济生家采访时,记者遇上了临沭县曹庄镇中心卫生院的医生毛广超和护士赵丹妮。据毛广超介绍,他任职的中心卫生院共有10多组医护队为符合长护险待遇的老人上门进行医疗指导和服务,每组人员配置是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每周上门一次,每次上门大约进行半小时到一小时不等的医疗照护。据了解,在曹庄镇有80多位像王济生老人一样的失能老人需要专业医疗照护。
“医疗人员的配置还是比较紧张,我们也尽最大的努力照顾好每一位患者。”毛广超说:“其实每次上门服务我们也对照顾患者的家属进行心理上的疏导,患者家属承担了绝大部分照顾患者的重任,他们的心理疏导很重要,但往往也很容易被忽视。”
张美也表示,长护险的试点推广不仅仅是提升了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失能老人家属提供情感上和精神上的抚慰。
积极应对多元需求
尽管长护险在各地的推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老龄化加剧,其覆盖面扩大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专家普遍认为,长护险在我国的全面铺开面临几大挑战:资金筹措难度、服务质量提升、护理员队伍建设等。
在资金筹措方面,目前我国长护险主要依靠医保基金和财政补助,这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的可持续性存在疑问。临沭县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科科长王岩岩表示,长护险的筹资模式的确还有待探索,临沭县目前采用的是“政府为主,社会资金为补充”的筹资模式,在财政支持之外,通过慈善捐助等多元渠道为长护险筹集资金,这种多元化的筹资方式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也有专家建议,在长护险基金管理上引入类似于养老保险的投资运营模式,通过市场化投资提高基金收益。同时,“也可以借鉴国际上通过长短期债券组合、REITs等融资工具的做法,增加长护险基金的流动性和抗风险能力。”陈辉表示。
此外,护理人员和护理服务的质量提升也是长护险的重要议题。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当前持证的养老护理员仅50万,而潜在的护理员需求量超过1000万,医护人员短缺也是亟需破解的难题。
据济宁市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科科长纪志强介绍,济宁市支持符合条件的护理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机构以及具备医养结合条件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申请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定点范围。截至目前,该市拥有长护定点护理机构290家,相关护理服务从业人员达1.5万人。
据了解,为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济宁市建立健全评估人员规范化培训机制,积极培育发展专业、规范、独立的失能等级评估机构。“通过系统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确保失能人员获得高质量的护理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失能人员的生活质量。”纪志强表示。
陈辉也认为,人口老龄化不仅增加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通过长护险的推广,可以培训和吸纳更多护理员,特别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从而促进就业与稳定。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进入稳步推进阶段,护理员的技能培训、服务标准化建设将成为未来长护险发展中的核心要素。
在中国快速老龄化的背景下,长护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政府支持和保险公司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长护险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更广泛地铺开,为千家万户的老年人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多位受采访者建议,未来,长护险还需要在筹资模式、服务质量和护理队伍建设方面持续探索和完善,以更好地应对我国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责任编辑:关婧)
(责任编辑:刘思嘉 )
评论区